来源:旅游杂志网 作者:王艳 发布时间:2022-12-27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耀眼时刻,标注历史的进程。
2002年12月27日,经过半个世纪的伟大构想、科学论证,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在人民大会堂宣布开工。
20年来,南水北调工程可歌可泣的伟大实践,创造了波澜壮阔、震撼人心的人类治水奇迹。攻坚克难的背后汇聚的是无数建设者、运行管理者的智慧与心血,凝结的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梦想。
20年来,天河浩荡,纵贯南北,造福亿万百姓。巨大成效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兴建南水北调工程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为绘制国家水网“世纪画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陶岔渠首
筑梦——
中国智慧筑起“大国重器”
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水资源格局影响和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布局。
我国水资源“家底”并不富裕且分布不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80%以上,而黄淮海流域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2%。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北方干旱缺水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关注的重大事项。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曾这样说道。一个宏伟设想由此横空出世,拉开了改变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构想的序幕。
50年科学论证,50多个方案比选,110多名院士献计献策,千百名水利科技人员接续奋斗……2002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江苏省、山东省施工现场同时举行,东线江苏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工程和山东济平干渠工程率先开工;
2003年12月30日,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的永定河倒虹吸、滹沱河倒虹吸工程开工建设,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建设;
2005年9月27日和28日,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和中线穿黄工程开工;
…………
10余万建设者历经10多年建设,“调南水,解北渴”的梦想变成现实。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线通水。
这是书写“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生动实践——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党中央、国务院牵头成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全面统筹协调,相关单位和沿线各省市纳入联动机制,有效解决问题。各行业、各有关部门、沿线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工程建设,广大移民舍家为国,移民干部大义担当。
这是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伟大创举——
世界最大输水渡槽、第一次隧洞穿越黄河、世界首次大管径输水隧洞近距离穿越地铁……南水北调工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之最。东线工程通过13级泵站让长江水攀越十几层楼的高度,中线工程越过700多条河道、1300多条道路,近60次横穿铁路……一条调水线成为一条攻坚克难的“科技线”,63项新材料、新工艺,110项国内专利,南水北调建设者用中国智慧筑起世界最大的调水工程。
2022年8月25日,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和焦作1段工程通过由水利部主持的完工验收,这标志着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155个设计单元全部通过验收,为顺利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竣工验收及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一泓清水奔涌向北,编织着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中国大水网。南水北调工程成为世界上建设规模最大、供水规模最大、调水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水北调工程时说,建设过程高质高效,运行也很顺利,体现了中国速度、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
润泽——
南来之水综合效益不断彰显
一渠水,润民心,促发展。
截至2022年12月26日,南水北调工程已全面通水8年有余,累计调水59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5亿人,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
南水北调工程已经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从苦咸到甘甜,一水北上润万家——
“现在可好了,拧开水龙头就能喝上清甜干净的自来水。你们真是为俺们老百姓干了件大实事儿!”谈起村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南水”,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赵圈镇东郎子桥村村民李俊杰的脸上乐开了花。
甜在心里的不只有东郎子桥村的村民。
在北京,“南水”已占北京城区七成以上的供水,全市人均水资源量由原来的100立方米提升至150立方米;
在天津,14个行政区居民都喝上
“南水”,供水保证率大大提高。
在河北,石家庄、廊坊、保定、沧州等9个城市3158万人受益,特别是黑龙港流域500多万人告别了世代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
在河南,郑州、新乡、焦作等10多座省辖市用上“南水”,其中郑州中心城区90%以上的居民生活用水为南水北调水,基本告别了饮用黄河水的历史;
在山东,55.5亿立方米“南水”北上而来,成为胶东地区城市供水生命线。
除完成规划供水任务外,南水北调工程还承担了提供可靠水源的应急保供任务,在北京及沿线城乡急需水源的关键时刻送上“及时雨”。
2014年7月,河南遭遇60多年来最严重的“夏旱”,平顶山市的旱情尤为严重,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尚未正式通水的情况下,46天内利用中线干渠向白龟山水库应急调水5011万立方米,保障了平顶山市百万人口的饮水需求;
2017年、2018年山东大旱,南水北调东线一度成为保障青岛、烟台等城市供水安全的主力军,东线工程被老百姓称为“蓝色生命线”。
水利部在做好精准精确调度的基础上,抢抓汛前腾库容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工程输水能力,实施优化调度,向北方多调水、增供水。
如今,“南水”润泽的版图日益扩大,成为沿线42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的重要水源,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亿人。
从回补地下水到复苏河湖生态,一水奔腾绿尽来——
2022年4月,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全线通水的背后“南水”功不可没:2022年3—5月,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向黄河以北供水1.89亿立方米,助力千年运河迎来世纪复苏。
调水不仅要保供水,也要保生态,促发展。
东线沿线受水区各湖泊利用抽引江水及时补充蒸发渗漏水量,湖泊蓄水保持稳定,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济南“泉城”再现四季泉水喷涌景象;
生态补水后的白洋淀
中线累计向北方50余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90多亿立方米,推动了滹沱河、瀑河、南拒马河、大清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河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2021年8—9月,通过向永定河生态补水,助力永定河865公里河道实现了1996年以来首次全线通水。
“全面通水以来,水利部采取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综合措施,有效保障了沿线河湖生态安全。”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副司长袁其田表示。
在复苏河湖生态的同时,“南水”还助力华北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在持续多年下降后实现止跌回升。
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的最新评估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城区地下水压采量已超30亿立方米,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浅层地下水总体达到采补平衡。
2020年,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受水区深层地下水水位平均上升1.94米,其中天津上升2.51米,河北上升1.61米,山东上升0.69米,河南上升0.73米。
如今,“南水”惠及之地,处处碧波荡漾,生机无限,已然成为“流淌”的风景线。
从区域经济发展到国家重大战略,一水助力大发展——
除了供水和生态,南水北调沿线产业发展的水瓶颈也得以突破。
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是“钧瓷之都”。“过去制作瓷器用水,都去驺虞河里拉水,河水干了之后,只好打深水井,电费高,水质差,便选择水窖接雨水用。”河南省禹州市供水有限公司神垕水厂董事长王敏霞说,“雨水若不够用,瓷器生产企业只好从30公里外拉水,每吨水近40元,很多企业支撑不下去。”
2015年1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向禹州市和神垕镇正式供水,年平均供水396万立方米,彻底解决了古镇缺水问题。“现在用‘南水’烧制的瓷器釉表面光滑剔透,品质极佳,产品价格比以前提高了20%到30%。”神垕镇瓷器生产企业的老板高兴地说。如今,充足的“南水”让神垕镇钧瓷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神垕镇266家钧陶企业年产钧瓷达到150万件以上,年产值达28亿元。
“南水北调全面通水以来,通过实施科学调度,实现了年调水量从20多亿立方米持续攀升至近100亿立方米的突破性进展。”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运行管理处处长李益介绍,全面通水8年来,南水北调工程累计向京津冀地区供水335亿立方米。其中,向雄安新区供水9134万立方米,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
据有关专家测算,按照万元GDP(国内生产总值)用水65.1立方米计算,东、中线工程累计调水590亿立方米,相当于有力支撑了北方地区9万多亿元GDP的持续增长。
水资源格局决定着发展格局。南水北调不仅为沿线各地输送生命之源,还将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奠定生态之基、插上腾飞之翼。
穿黄工程
使命——
加快构架国家水网主骨架
从万米高空俯瞰,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如两条巨龙蜿蜒千里。
在水利部指导下,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地方政府依托东中线一期工程之“纲”,初步构架起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区域骨干水网之“目”,以重点调蓄工程和水源工程为“结”,不断编织我国从南到北、从城市辐射乡村的两条带状水网。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14日在河南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明确要求。
这张水网是一张“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不相适应问题,满足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一定水量和水质的需求”的大网,是国家治水布局下的一盘大棋。在这个棋盘上,南水北调工程是关键棋子。
南水北调是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是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在完善主骨架、大动脉的前提下,区域水网、地方水网才能更好发挥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水网“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目标。
“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由规划之初的补充水源成为主力水源,受水区对‘南水’依赖度不断提高。科学推进后续工程规划建设,势在必行。”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说。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开源”摆上了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人们将目光聚焦位于长江干流的三峡水库。
2022年7月7日,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建设,拉开了南水北调后续高质量发展的序幕。
不久的将来,一条近195公里的输水隧洞,出三峡,穿群山,连江汉,抵达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坝下汉江,长江干流将接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目前,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水利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部署,南水北调集团正积极促进开展南水北调总体规划评估、有关重大专题研究和东、中线后续工程规划设计,科学推进后续工程规划建设,确保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2022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要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着力提升网络效益。随着南水北调后续高质量发展的序章奏响,推动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的合奏曲定将更加嘹亮。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正如水利部部长李国英所说,水利部将以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建设为新的起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
南水北调,今朝已经成绩斐然,未来必将更加辉煌!
天河筑梦创奇迹 纵贯南北利千秋——写在南水北调工程开工20年之际
来源:旅游杂志网 作者:王艳 发布时间:2022-12-27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耀眼时刻,标注历史的进程。
2002年12月27日,经过半个世纪的伟大构想、科学论证,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在人民大会堂宣布开工。
20年来,南水北调工程可歌可泣的伟大实践,创造了波澜壮阔、震撼人心的人类治水奇迹。攻坚克难的背后汇聚的是无数建设者、运行管理者的智慧与心血,凝结的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梦想。
20年来,天河浩荡,纵贯南北,造福亿万百姓。巨大成效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兴建南水北调工程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为绘制国家水网“世纪画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陶岔渠首
筑梦——
中国智慧筑起“大国重器”
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水资源格局影响和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布局。
我国水资源“家底”并不富裕且分布不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80%以上,而黄淮海流域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2%。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北方干旱缺水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关注的重大事项。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曾这样说道。一个宏伟设想由此横空出世,拉开了改变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构想的序幕。
50年科学论证,50多个方案比选,110多名院士献计献策,千百名水利科技人员接续奋斗……2002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江苏省、山东省施工现场同时举行,东线江苏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工程和山东济平干渠工程率先开工;
2003年12月30日,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的永定河倒虹吸、滹沱河倒虹吸工程开工建设,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建设;
2005年9月27日和28日,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和中线穿黄工程开工;
…………
10余万建设者历经10多年建设,“调南水,解北渴”的梦想变成现实。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线通水。
这是书写“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生动实践——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党中央、国务院牵头成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全面统筹协调,相关单位和沿线各省市纳入联动机制,有效解决问题。各行业、各有关部门、沿线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工程建设,广大移民舍家为国,移民干部大义担当。
这是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伟大创举——
世界最大输水渡槽、第一次隧洞穿越黄河、世界首次大管径输水隧洞近距离穿越地铁……南水北调工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之最。东线工程通过13级泵站让长江水攀越十几层楼的高度,中线工程越过700多条河道、1300多条道路,近60次横穿铁路……一条调水线成为一条攻坚克难的“科技线”,63项新材料、新工艺,110项国内专利,南水北调建设者用中国智慧筑起世界最大的调水工程。
2022年8月25日,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和焦作1段工程通过由水利部主持的完工验收,这标志着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155个设计单元全部通过验收,为顺利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竣工验收及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一泓清水奔涌向北,编织着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中国大水网。南水北调工程成为世界上建设规模最大、供水规模最大、调水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水北调工程时说,建设过程高质高效,运行也很顺利,体现了中国速度、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
润泽——
南来之水综合效益不断彰显
一渠水,润民心,促发展。
截至2022年12月26日,南水北调工程已全面通水8年有余,累计调水59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5亿人,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
南水北调工程已经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从苦咸到甘甜,一水北上润万家——
“现在可好了,拧开水龙头就能喝上清甜干净的自来水。你们真是为俺们老百姓干了件大实事儿!”谈起村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南水”,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赵圈镇东郎子桥村村民李俊杰的脸上乐开了花。
甜在心里的不只有东郎子桥村的村民。
在北京,“南水”已占北京城区七成以上的供水,全市人均水资源量由原来的100立方米提升至150立方米;
在天津,14个行政区居民都喝上
“南水”,供水保证率大大提高。
在河北,石家庄、廊坊、保定、沧州等9个城市3158万人受益,特别是黑龙港流域500多万人告别了世代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
在河南,郑州、新乡、焦作等10多座省辖市用上“南水”,其中郑州中心城区90%以上的居民生活用水为南水北调水,基本告别了饮用黄河水的历史;
在山东,55.5亿立方米“南水”北上而来,成为胶东地区城市供水生命线。
除完成规划供水任务外,南水北调工程还承担了提供可靠水源的应急保供任务,在北京及沿线城乡急需水源的关键时刻送上“及时雨”。
2014年7月,河南遭遇60多年来最严重的“夏旱”,平顶山市的旱情尤为严重,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尚未正式通水的情况下,46天内利用中线干渠向白龟山水库应急调水5011万立方米,保障了平顶山市百万人口的饮水需求;
2017年、2018年山东大旱,南水北调东线一度成为保障青岛、烟台等城市供水安全的主力军,东线工程被老百姓称为“蓝色生命线”。
水利部在做好精准精确调度的基础上,抢抓汛前腾库容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工程输水能力,实施优化调度,向北方多调水、增供水。
如今,“南水”润泽的版图日益扩大,成为沿线42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的重要水源,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亿人。
从回补地下水到复苏河湖生态,一水奔腾绿尽来——
2022年4月,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全线通水的背后“南水”功不可没:2022年3—5月,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向黄河以北供水1.89亿立方米,助力千年运河迎来世纪复苏。
调水不仅要保供水,也要保生态,促发展。
东线沿线受水区各湖泊利用抽引江水及时补充蒸发渗漏水量,湖泊蓄水保持稳定,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济南“泉城”再现四季泉水喷涌景象;
生态补水后的白洋淀
中线累计向北方50余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90多亿立方米,推动了滹沱河、瀑河、南拒马河、大清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河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2021年8—9月,通过向永定河生态补水,助力永定河865公里河道实现了1996年以来首次全线通水。
“全面通水以来,水利部采取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综合措施,有效保障了沿线河湖生态安全。”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副司长袁其田表示。
在复苏河湖生态的同时,“南水”还助力华北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在持续多年下降后实现止跌回升。
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的最新评估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城区地下水压采量已超30亿立方米,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浅层地下水总体达到采补平衡。
2020年,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受水区深层地下水水位平均上升1.94米,其中天津上升2.51米,河北上升1.61米,山东上升0.69米,河南上升0.73米。
如今,“南水”惠及之地,处处碧波荡漾,生机无限,已然成为“流淌”的风景线。
从区域经济发展到国家重大战略,一水助力大发展——
除了供水和生态,南水北调沿线产业发展的水瓶颈也得以突破。
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是“钧瓷之都”。“过去制作瓷器用水,都去驺虞河里拉水,河水干了之后,只好打深水井,电费高,水质差,便选择水窖接雨水用。”河南省禹州市供水有限公司神垕水厂董事长王敏霞说,“雨水若不够用,瓷器生产企业只好从30公里外拉水,每吨水近40元,很多企业支撑不下去。”
2015年1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向禹州市和神垕镇正式供水,年平均供水396万立方米,彻底解决了古镇缺水问题。“现在用‘南水’烧制的瓷器釉表面光滑剔透,品质极佳,产品价格比以前提高了20%到30%。”神垕镇瓷器生产企业的老板高兴地说。如今,充足的“南水”让神垕镇钧瓷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神垕镇266家钧陶企业年产钧瓷达到150万件以上,年产值达28亿元。
“南水北调全面通水以来,通过实施科学调度,实现了年调水量从20多亿立方米持续攀升至近100亿立方米的突破性进展。”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运行管理处处长李益介绍,全面通水8年来,南水北调工程累计向京津冀地区供水335亿立方米。其中,向雄安新区供水9134万立方米,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
据有关专家测算,按照万元GDP(国内生产总值)用水65.1立方米计算,东、中线工程累计调水590亿立方米,相当于有力支撑了北方地区9万多亿元GDP的持续增长。
水资源格局决定着发展格局。南水北调不仅为沿线各地输送生命之源,还将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奠定生态之基、插上腾飞之翼。
穿黄工程
使命——
加快构架国家水网主骨架
从万米高空俯瞰,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如两条巨龙蜿蜒千里。
在水利部指导下,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地方政府依托东中线一期工程之“纲”,初步构架起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区域骨干水网之“目”,以重点调蓄工程和水源工程为“结”,不断编织我国从南到北、从城市辐射乡村的两条带状水网。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14日在河南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明确要求。
这张水网是一张“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不相适应问题,满足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一定水量和水质的需求”的大网,是国家治水布局下的一盘大棋。在这个棋盘上,南水北调工程是关键棋子。
南水北调是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是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在完善主骨架、大动脉的前提下,区域水网、地方水网才能更好发挥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水网“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目标。
“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由规划之初的补充水源成为主力水源,受水区对‘南水’依赖度不断提高。科学推进后续工程规划建设,势在必行。”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说。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开源”摆上了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人们将目光聚焦位于长江干流的三峡水库。
2022年7月7日,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建设,拉开了南水北调后续高质量发展的序幕。
不久的将来,一条近195公里的输水隧洞,出三峡,穿群山,连江汉,抵达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坝下汉江,长江干流将接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目前,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水利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部署,南水北调集团正积极促进开展南水北调总体规划评估、有关重大专题研究和东、中线后续工程规划设计,科学推进后续工程规划建设,确保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2022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要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着力提升网络效益。随着南水北调后续高质量发展的序章奏响,推动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的合奏曲定将更加嘹亮。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正如水利部部长李国英所说,水利部将以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建设为新的起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
南水北调,今朝已经成绩斐然,未来必将更加辉煌!